我們的問題

台灣的孩子運動量不足,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台灣學生的體適能與運動量普遍低於平均水平,甚至不及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學生在學校與課業上花費了過多的時間。最新的研究顯示,這樣的犧牲並非必要。事實上,科學家最近發現,運動可能正是開啟孩子腦力的關鍵。

台灣的教育

和世界各地的父母一樣,台灣的父母也希望孩子能擁有最好的一切。不幸的是,這份期待常常導致孩子行程過滿、課業過重,對他們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更糟的是,過度學習反而使孩子更難真正學會知識。

根據兒福聯盟的看法,「……2019 年政府推行的新課綱,導致兒童出現『學習疲勞』。」台灣的學生因為過度學習,反而在學業表現上受到影響。

認知科學家多年前就已經提出「學習疲勞」的概念。他們認為,我們的「工作記憶」(即短期記憶)在一次接收太多新資訊時會超載。換句話說,當學習量太大時,大腦無法有效分析和整理資訊,新知識也就無法進入長期記憶中,結果等於沒有真正學到。

既然目前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足以成為我們改變的理由。

台灣的運動現況與改變的理由

如前所述,台灣多年來一直為了追求好成績而犧牲孩子的健康與體能,現在是時候正視這個問題了。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70% 的 11 至 13 歲台灣兒童運動量不足。研究人員也多次發布報告,指出這項問題。我們明知孩子缺乏運動,但台灣的學生依舊被大量課業壓得沒有時間活動。我們必須認清,教育與運動之間不需要對立。

今年三月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明確指出:「……運動是一種必要且包容性的活動,可最佳化認知健康。」該研究分析了近 3,000 項臨床試驗與近 26 萬名參與者。結果顯示,規律運動──特別是低到中等強度的運動──對於認知功能與健康都有廣泛益處。簡單來說,運動能讓大腦運作得更好。

這份研究的三大重點是:

  1. 「低到中等強度的運動對大腦功能與記憶力帶來最大好處」
    • 這意味著,我們不必強迫孩子在課餘時間去跑馬拉松。只要花更多時間在戶外玩耍,或是多走路,就能達到效果。 
  2. 「兒童與青少年的記憶力提升最明顯,而 ADHD 孩童在執行功能上進步最大」
    • 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現。如果學習方式本身正削弱孩子的記憶力,那麼運動就是解方。而且它同時改善了運動不足與身體健康問題,可說是一舉兩得。
    • 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子來說,這更是好消息。執行功能指的是大腦專注、組織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運動能幫助這些孩子提高專注力,進而更有效地學習。 
  3. 「瑜伽、太極,以及體感電玩(需肢體活動的遊戲)帶來最顯著的認知效益」
    • 這肯定讓孩子們很開心。需要身體活動的電玩,不僅能娛樂,也能幫助孩子與成人提升記憶力與學習能力。《Pokémon Go》就是個好例子。 

由此可見,這些好處觸手可及,孩子可選擇的運動方式也相當多元。我們不必強迫孩子參加他們不喜歡的運動,也不必進行過度激烈的訓練。光是多走路去上學,就能改善身體與大腦的健康。當然,如果孩子願意參加運動或更高強度的活動,那也很好。但若要提升學習效果,只需要讓孩子們多動起來就足夠了。

(想閱讀完整的研究報告,可點擊這裡。)

透過推廣更積極的生活方式──不論是運動,或僅僅是多活動──學生的學習力與身體健康都會有所提升。科學證據越來越清楚:運動能幫助大腦,並增進學習能力。每週少上一些課,多參加一些體能活動,不會影響孩子的課業,反而會幫助他們。

教育與運動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應該是競爭關係。正如人生大多數事情一樣,這並不是零和遊戲。運動與教育是盟友,而非敵人。是時候把它們當成同一陣線的夥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