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Englist,我們很幸運擁有許多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多數家長為孩子感到驕傲,也鼓勵他們盡力而為。
然而,我們最常與家長討論的主題之一,就是學生的閱讀程度。有時候,我們評估出的閱讀程度比家長預期的要低。這時,家長可能會對我們的判斷提出疑問,並告訴我們,他們的孩子其實達到了某個 Lexile 指數。
我們理解家長想以藍思作為參考依據的原因,但我們也需要了解它為什麼沒有幫助,以及為什麼 Englist 不使用它。
藍思的運作方式(以及為什麼它不起作用)
藍思,或正式名稱為「Lexile Framework for Reading」(藍思閱讀框架),是一種由教育科技公司 MetaMetrics 發明的量化公式,用來衡量文本難度的指標。MetaMetrics 使用電腦程式分析一本書的詞彙與句法,從而計算出其難度。
藍思並不評估文本的質性元素。換句話說,它不考慮書的主題、社會背景、文化相關性,也不衡量一本書是否「好」。但這些質性因素——故事、文化背景、寫作風格——其實比詞彙和文法更能決定一本書的難度。
舉個明顯的例子:《夏綠蒂的網》(Charlotte’s Web),E.B. White 所寫的經典兒童小說,描述一個女孩、一頭小豬和一隻蜘蛛朋友的故事,其藍思分數是 680。而 Ernest Hemingway 的《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常被譽為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藍思分數卻是 610。若只看藍思分數,你反而會推薦《太陽照常升起》給四年級學生,而不是顯然更合適的《夏綠蒂的網》。
《夏綠蒂的網》的文風清晰、自然,但 E.B. White 是描寫與意象的大師,句子往往較長且複雜。更重要的是,書中探討的主題包括成長、改變、生命與死亡的循環、友情等,White 以讓孩子能共鳴的方式呈現。
相反地,《太陽照常升起》並不適合四年級學生,但藍思卻會給出相反的訊息。這本小說探討的主題包括一次大戰後的幻滅感、「迷惘的一代」的心境,以及愛與性之間的複雜關係。若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或缺乏足夠的成熟度去處理這些主題,這本小說對年幼的讀者而言顯然是無法理解的。
更極端地說,有許多內容暴力、露骨、甚至恐怖的文本,藍思卻可能判定適合小學生閱讀。
既然藍思的「客觀性」並不可靠,那家長要如何了解孩子的實際閱讀程度?一本書是否適合他們?
很簡單——問老師就知道了。
Englist 如何評估閱讀程度
藍思用演算法判斷閱讀難度與學生程度是脫離現實的。
在 Englist,我們透過聆聽學生朗讀並與他們討論閱讀內容來判斷閱讀能力。
這聽起來簡單,甚至有點過於直觀,但這正是評估學生閱讀能力的最佳方式。
教育研究指出,能回答有關閱讀內容的問題,是評估學生閱讀程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們以幾種方式進行評估:
首先,在我們的閱讀測驗中,老師會讓學生朗讀一段文章,然後閱讀問題並以書面作答。
舉例來說,一位國中生可能會被要求閱讀 Neil Gaiman 的短篇故事〈Truth is a Cave in the Black Mountains〉(《真理是黑山中的洞穴》)的開頭幾段。
以下是學生看到的文本(完整內容請見原文連結):
“Truth is a Cave in the Black Mountains” by Neil Gaiman
You ask me if I can forgive myself? I can forgive myself for many things. For where I left him. For what I did. But I will not forgive myself for the year that I hated my daughter, when I believed her to have run away, perhaps to the city. During that year I forbade her name to be mentioned, and if her name entered my prayers when I prayed, it was to ask that she would one day learn the meaning of what she had done, of the dishonour that she had brought to my family, of the red that ringed her mother’s eyes.
I hate myself for that, and nothing will ease that, not even what happened that night, on the side of the mountain.
I had searched for nearly ten years, although the trail was cold. I would say that I found him by accident, but I do not believe in accidents. If you walk the path, eventually you must arrive at the cave.
Reading questions:
- 敘述者說 “the red that ringed her mother’s eyes” 是什麼意思?
- 敘述者說 “the trail was cold” 是什麼意思?
- 為什麼敘述者恨自己?
- 敘述者的女兒到底去了哪裡?
這段文字的難點不在於句子長短或字彙,而在於讀者必須記得前面提到的細節,才能理解整體內容。
老師首先聽學生朗讀。如果學生能在第一次就正確唸出大多數單字,對陌生字能嘗試拼讀,並以自然速度朗讀,那麼老師就能初步判斷學生具備理解能力。
接著,老師會請學生再念一次畫底線的詞語,並解釋其意思。例如 “dishonor” 是抽象概念,學生可能會覺得難以解釋;但若學生不懂 “mention” 或 “forbid”,則可能表示詞彙量不足以應付七年級程度。
然後學生需書面回答問題。
- 他們必須以完整句作答(並理解什麼是完整句)。
- 問題 1、2 需要具備一定的閱讀經驗,理解常見英文慣用語。
- 問題 3 要能回溯文中「I hate myself for that」中的 “that” 指什麼(即他誤以為女兒離家出走時的那段時間)。
- 問題 4 更難,因為答案是:女兒其實沒離家出走,只是敘述者以為她跑了。
若學生能回答四題,表示他們至少具備七年級程度。若錯在第 3 或第 4 題,老師會依其他部分作專業判斷;若連第 1、2 題都不懂,代表理解能力不足。
進入課堂後,我們進行引導式閱讀(guided reading)。老師會讓學生朗讀、聽老師朗讀、彼此輪讀,並隨時停下討論。這樣老師不僅能聽出學生的流暢度(這是理解力的重要指標),也能即時檢查理解情況。
此外,我們要求學生寫下閱讀心得。在 Fundamentals 班,學生需回答理解問題;閱讀長篇小說時,需完成書面回應。
在進階寫作課中,學生也做類似但更高層次的任務——回答閱讀問題,並撰寫分析性文章,討論主題、人物、作者意圖等。
簡而言之,如果孩子對一本書理解困難,我們一定會察覺。
而且,由於我們的老師經驗豐富,與學生共讀過大量書籍,也熟悉你的孩子及其閱讀能力,最準確了解孩子閱讀程度的方法,就是——問我們(或參加家長會、閱讀我們的部落格與報告、或直接傳訊息給我們)。
若你想知道一本書是否合適,或需要推薦書單,我們非常樂意提供建議。
為什麼要聽老師的,而不是藍思
你也許會問:「為什麼要相信老師,而不是藍思?」這是個合理的問題。
然而,根據我們的專業判斷,藍思並不能真正衡量閱讀理解。它只是個過度簡化的演算法機器,無法真正評估學生的理解力。
不只是我們這麼說。美國最知名的教育學者之一、語言習得專家 Stephen Krashen 指出,藍思框架是「不必要且可能有害的」。
Krashen 說,要知道一本書是否太簡單或太難,其實很容易——只要讓孩子打開書讀幾頁。如果他能理解並享受,那就是好書。
此外,藍思的分數可能會讓家長與學生錯過他們會喜歡的書。讀「太簡單」的書有其價值,而嘗試「太難」的書也能促進學習。
最後,如前所述,教閱讀、理解閱讀程度是我們的專業。我們是專家,而且我們真正了解你的孩子。
藍思的開發公司把它包裝成客觀指標。對於不懂如何判斷閱讀程度的行政人員與家長而言,這些看似精密的數字讓人信服。但僅僅因為它是公式化的,並不代表它客觀,也不代表它有科學根據。
教育是一種社會互動、以人為本的過程,而閱讀理解的評估也應該以此為精神。
與其浪費時間(或學區經費)去遵循像藍思這樣過度工程化的企業方案,不如直接問老師。我們很樂意幫忙。